2024年8月25-30日,第35届国际地理大会(35th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2024)在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召开,主题为“山川异域,普天唱和(Celebrating a World of Differenc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管理”团队青年骨干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志慧副研究员和研究生吴皓玮参加此次会议。
大会主会场中,项目负责人邓祥征研究员的著作“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s”、“River Basin Management”和“Modelling the Dynamics and Consequences of Land System Change”在中国地理学会展台陈列,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一致好评。
8月25日上午,研究生吴皓玮在“Future Earth: Resilience, sustainability and inclusive growth”分论坛上向国内外学者进行主题为“Optimization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atterns to improve urban resilience”的报告。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发展边界在维持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动态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这些区域也因其独特的功能和用途而对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要求极高。在中国,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对于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使用自动编码器、PCA、改进的匈牙利算法等方法,研究评估了这些区域的空间适宜性,并结合物理学中的膜理论来模拟城市韧性。研究表明,优化后的空间格局不仅提升了区域的整体韧性,还改善了资源配置和土地利用效率。
8月27日下午,李志慧副研究员在“Mountain Studies: Climate change, disasters and livelihoods in the context of restoring mountain ecosystems”分论坛上参加圆桌讨论。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Michael Meadows出席此次圆桌讨论。气候变化对山区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山区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但也因其脆弱性而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引发的冰川融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降水模式变化等,都对山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显著影响。在中国,特别是西部和南方的山区,气候变化已导致水资源紧缺、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这不仅威胁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加大了贫困和社会不稳定的风险。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在山区发展中融入生态保护、资源管理和社区适应性建设方面进行更多探索与事件。会上,李志慧副研究员进一步与来自英国、美国、南非等国家的学者交流了中国的山区发展现状与土地利用管理实践。
邓祥征研究员著作在主会场中国地理学会展台展示
李志慧副研究员在主会场与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合影
研究生吴皓玮在Future Earth分会场做报告
Future Earth分会场合影
Mountain Studies分会场讨论现场
(李志慧 供稿)